汉韵焕彩 扇语传情:哈萨克斯坦留学生的汉语文化审美之旅
作者:赵秉志 编辑: 来源: 时间:2025-06-20 阅读:
日前,公共教学部李蔚和陈聪聪老师以“情景互动+文化浸润”模式,为我校哈萨克斯坦留学生带来了第二次《中国语言文化》特色课程。课程以阶梯式知识架构融合趣味实践,在夯实语言基础的同时,通过中国扇DIY构建跨文化认知桥梁,助力留学生在沉浸式学习中领略中国语言文化之美。
多维场景构建语言学习闭环,夯实基础表达能力
本次课堂以“礼物激励机制” 破题,李蔚老师通过中俄双语设问 “你们喜欢上节课的礼物吗?” 激活课堂氛围,以熊猫图片引出 “xióng māo” 的拼音教学,开启语言输入环节。之后,李老师构建 “时间-对象-场景” 三维问候体系:从 “你好”“你们好” 的日常寒暄,到 “早上好”“晚上好” 的时段问候;从“您贵姓”“我免贵姓李” 的礼貌对话,到 “你 / 您 / 我 / 他们” 等人称代词的生活应用和角色扮演。特别是涉及声母 “r” 的卷舌发音技巧时,李老师发挥外语教师的学科优势,通过语言学的知识和二语习得的技巧,帮助留学生们顺利克服中文拼音中的发音难关。
非遗技艺赋能文化体验,中国扇承载语言实践成果
语言知识学习过后,本次课程创新融入中国扇文化教学模块,李蔚老师先以史料图片阐释扇子从纳凉工具到文化符号的演变,解析其在民俗文化中的审美内涵。随后,学生开始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在扇面完成双语创作:一面用规范汉字书写中文名,另一面以英/哈文书写人生格言或愿望,并结合中国传统纹样进行装饰设计。当哈萨克族学生用西里尔字母写下 “愿中哈友谊长存”,搭配水墨竹叶图案时,语言符号与非遗载体形成文化共振。此环节既检验了学生们中文词汇的掌握度,更通过手工创作让他们直观感受 “器以载道” 的东方美学。
结课之际,留学生纷纷感慨,从声母发音到扇子设计,本次从课程让汉语学习突破语言符号维度,成为感知中国审美的 “文化钥匙”。正如李蔚老师所言:“当语言学习与文化体验同频,文字便有了跨越国界的温度。” 这场兼具实用性与审美性的语言实践,为留学生搭建起从 “语言认知” 到 “文化共情” 的进阶路径,是我校国际生人文类课程的一次有益尝试。
初审:叶佳禾
复审:赵秉志
终审:艾兵有、姜文有